English

具体化的大众文化批判

1998-11-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夏晓远 我有话说

《文化的嬉戏与承诺》试图告诉人们:随着社会物质积累的不断增长,随着人的生活享受热情的泛滥,赤裸裸的物欲满足和充满自我想象性的生活温情,已成为抚慰现实人心的两剂灵丹妙药。通过类似的批评,青年学者王德胜试图建构一种:

文化批评的勃兴,是近年里中国学术界引人注目的现象。从学术发生的意义上说,这一现象的出现,内在地联系着9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进程上的文化变革运动。正是现实文化领域所发生的种种价值理想、价值实践的深刻转换,使人们把关注的目光集中投向了文化变革的内外。与此同时,由于这一文化变革本身常常具体体现在大众生活利益、价值态度的活跃变动方面,因而,整个90年代中,文化批评的总趋向,显然又具有某种特殊的情结,即试图通过这种直接或间接地指向大众的批评性活动,切入到整体的社会文化设计之中。

当然,作为一种学理活动的文化批评,无论其对于文化设计的考虑是怎样的,它都应该而且必须在批评行程中将自己的关注点由具体的文化现象上延伸开去,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自身内在的价值意图。如此,则文化批评活动才不仅有充分的针对性,还是富有实践性的。这一点,在王德胜先生新近撰写的《文化的嬉戏与承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一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该书将90年代中国文学、影视、广告、大众传播媒介及大众日常生活等作为一个个具体的文本现象,以一种富于理性的审美文化批评方式,层层分析了90年代中国文化的大众性运动过程及其对世俗幸福的诱惑性承诺,形象地揭示了崇高精神在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双重挤压下所陷入的尴尬之境。作者试图告诉人们:随着社会物质积累的不断增长,随着人的生活享受热情的泛滥,赤裸裸的物欲满足和充满自我想象性的生活温情已成为抚慰现实人心的两剂灵丹妙药;在极具感性特征的文化嬉戏过程中,远离意识形态的紧张关系,渴望轻松,渴望快乐,渴望占有现在,乃是当前中国大众的普遍价值选择。在书中,王德胜先生没有过多地纠缠于某种观念性的文化设计,而是着眼于从鲜活直观的过程上去阐释现实本身的意识形态深刻性。由此,有关90年代中国文化变革的批评性考察,便产生了一种十分具体的结果——“嬉戏”与“承诺”正是该书对于90年代中国文化的大众性立场所作的直接揭示:在大众实践层面上,现实文化不仅是感性的和当下性的,而且具有一种以感性利益的满足和保障方式来确认大众生活意图的意识形态特性。就像王德胜先生所说的:“90年代中国文化不仅体现着大众的意识形态立场,它还以其充分的消费性质,实现了一种文化价值上的根本转换,即不断确认了现实本身的日常性和个人体验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